现在是: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动态

【儿院 · 人物志】顾毓麟:江西省儿童医院创始人

发布时间:2025-03-07来源:本站原创

编者按:2025年是医院建院70周年,为传承先辈精神,铭记医者初心本色,健康宣教科推出《儿院·人物志》专栏,让儿院后辈从中汲取奋进力量,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和拼搏的精神,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共同书写儿院更加辉煌的篇章。


《儿院·人物志》讲述了历代“儿院人”不懈奋斗的事迹和精神,带您走进一个个有温度、有态度的儿医故事。


儿院·人物志 第一期


顾毓麟(1915.7-2006.6),男,江西永新人,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江西省儿童医院首任院长,终身名誉院长,江西省儿童保健所首任所长,江西医学院儿科系主任。


193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江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五年制),留校任该校附属医院儿科医生,1949年担任科主任,1952年调任江西省内科医院儿科主任、副院长,1954年9月开始负责筹建江西省儿童医院。


历任江西医学院儿科系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西分院副院长、全国儿科学会委员、江西省儿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西分会副会长、名誉会长、江西省科普作协医药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西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医院管理学会委员、江西省医院管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微循环研究顾问、江西省防痨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儿科杂志编委、江西省医药杂志顾问、江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理事,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十大、十一大代表及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91年首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立志从医  济世救国


1915年7月16日,顾毓麟出生在江西永新的教师家庭,1923年随父离开永新来到南昌上小学。


时之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当时卫生条件极其落后,城乡疾病丛生,有许多贫困潦倒的百姓根本无钱治病,以致各种流行性疾病猖獗。血吸虫病、麻疹、疟疾、结核等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天花、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也时有暴发。父亲在学校里教书,收入微薄,家里生活清贫,生活环境也比较恶劣。八、九岁时,顾毓麟不幸染上了肺结核,吐血不已,长年不愈,形销骨立,二妹、三弟幼年时死于病魔,二弟也患结核病被夺去生命。家道国运,给他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自身之境遇,让顾毓麟从小立志学医,以期济世匡民、科学救国。虽然家境贫寒,但父亲一直勤奋治学,躬耕于杏坛,以笔为刀,激扬文字,有着远大的抱负。这也深深影响着顾毓麟,他聪慧好学,刻苦勤奋,希望能用知识改变命运,济世救国。1932年,顾毓麟如愿考上了江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在学校,他磨砻淬励,求知若渴。经过五年的刻苦学习,1937年顾毓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在了该校的附属医院,成为一名儿科医生。


1939年,日本侵略者进犯南昌,顾毓麟随医院撤退转移,先后迁至新余县、赣县。在这艰难的岁月里,他渴望光明,追求进步。他与同仁们一道在行医的同时,与中共地下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以行医为掩护,把诊所作为与地下党联系的联络点,地下党的机密文件也以运送药品的方式安全转移和送发。1947年夏,顾毓麟不顾个人安危,在国民党特务来学校逮捕中正大学进步组织负责人高阳(袁崇枯)、邱克(韩殿才)时,毅然将他们隐藏在自己的宿舍里,保护了他们的生命安全。


怀着崇高理想,他刻苦钻研医学,凭着精湛的医术和一颗真诚为民的心,顾毓麟在医学之路上不断前行。从1937年-1949年间,他由普通医生一步步提升为科主任。然而,解放之前,中国社会腐败黑暗,卫生事业相当落后,百姓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顾毓麟悬壶济世、报效祖国的心愿难以实现。


筹建儿童医院  设立儿科系


新中国成立之后,卫生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提倡国民体育,推广卫生医药事业,并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儿童医疗保健工作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健康水平,意义十分重大。那时候的江西乃至全国,儿科鲜有存在,儿科医生严重不足。作为一名儿科医生,顾毓麟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时任江西医学院副教授、附属医院儿科主任的他毅然提议建立儿童医院和在医学院设立儿科系,护儿童之健康,育贤才于杏林。这项提议,得到了政府的采纳和支持。1954年江西省委决定,调整江西省内外两家专科医院,成立江西省儿童医院。卫生厅根据省委决定于1954年9月中旬发出指示:在江西省内科医院小儿科的基础上筹建江西省儿童医院,任命江西省内科医院副院长顾毓麟负责筹建工作。


接到任务,顾毓麟欣喜万分。他明白,这一决定,将大大改变我省儿童医疗现状,为全省儿童的医疗卫生带来福音。顾毓麟立即投入到紧张的筹建工作之中。他亲力亲为,四处奔波,日夜操劳。在勘察选址、医院规划、医疗计划、发展计划等诸多方面挥洒着汗水,也凝结着智慧。1955年3月12日,江西省儿童医院正式成立,为我省儿童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这个更好记忆的日子,确定为医院建院日,彰显着儿童特色。1952年,在省立医专升格为江西医学院的工作中,他曾担任该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55年,江西医学院儿科系的设立进一步推动了我省儿科教学的发展,也成为培养儿科专科医生的摇篮。在教学中,他治学严谨,为人师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品学兼优的高等医学专业人才。在医疗活动中,他身体力行,尽心尽职,满腔热地为患儿服务,抒写着人生最动人的篇章。


创新医疗模式  发展儿保事业


在全心全意为患者医疗的同时,他发现大部分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缺医少药,尤其是当时抗生素比较匮乏,农村儿童的健康状况牵动着他的心。广阔的农村地区,其实有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这让顾毓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五、六十年代,他搜集大批土方验方,走访很多名老中医,翻阅古今医学典籍,博采众方,进行研究整理,带领医务人员上山下乡采药,研制了多种汤剂为患者治病。为了验证这些制剂的药性,他不惜在自己多病的身体上作试验。制剂的研制成功,缓解了当时药品紧缺的局面,丰富了医院制剂,为无数患儿的康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长期到农村去医疗、采药,顾毓麟对于农村的感情愈加深厚。为进一步准确了解农村儿童保健的情况,1962年,他决定在南昌县小兰村开展农村儿童保健试点工作。他带领儿童医院的一个医疗小组来到小兰村,在那里,他看到近亲结婚生下的痴呆儿、遗传病、先天性心脏病,非科学的接生及育儿方法导致的新生儿破伤风、生长发育迟缓及小儿营养不良,肺炎、消化不良、败血症等夺去一个个幼小的生命时,他的心颤抖了,他又一次感受到了身上压着的重担,发誓要把农村儿童保健工作搞好。于是,他率先建立起全国第一套儿童健康观察系统,确定儿童保健组织形式,建立层层保健网,就地培训了卫生员,壮大医务人员力量,方便群众看病。保障儿童健康,不仅需要医务人员的帮助,也需要家长们的共同参与。为此,他深入到家家户户,在当地组建了“婆婆会”、“妈妈会”、“家长会”等,进行婚姻保健指导,推广科学育儿知识,尤其注重于新生儿、婴幼儿的保健,积极倡导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为提高育儿质量,减少小儿发病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仅仅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小兰村的儿童体重达标者由1962年的19.4%上升至1964年的30%;身高达标者由6.3%上升至15%,消灭了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亦明显降低。1964年第六届全国儿科学术会议上,江西小兰村保健工作试点总结报告的宣读,震动了来自全国的儿科同行,至此我省的儿保事业在全国的农村儿童保健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全国很多省、市兄弟医院纷纷派人来我院学习参观,《健康报》为此发表短评:《这一步走对了》,短评指出:“小兰村试点是农村儿保事业一个良好的开端”。中华儿科杂志也撰文《小兰村的试点经验为我国农村开展儿保工作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充分肯定了这一做法,并将其推向全国,为我省乃至全国的儿保工作奠定了基础。


廉洁正直   乐善好施


谈到人生,顾毓麟教授俨然是位思想家,他倾述了一席意趣横生富有灼见的“禅论”:“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人生,每个人都在表演,关键怎么演好,我们演戏是要给后代留下点东西,不是为了上帝。对个人要看淡,要出世;厚以待人,薄以待己,若每一个人索取大于奉献,社会何以进步?对公事则要积极入世,寸土必争,寸土不让,只有这样,一生才能做出事情。”他的一席话如清新的风,引人更清醒地更深入地思考。


晋代杨泉《物理论》中有云:“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顾毓麟正是这样的一名医者。他生活俭朴,1966年前他一直是睡草垫,床上没有垫过棉絮;他乐善好施,常给那些上门求医的人看病,不但分文不取,还经常垫付药费;他乐于助人,1993年补发工资,将一次性补发的1800元全部捐助给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援助6名贫困儿童圆了上学读书的梦;他为人和蔼,廉洁正直,正派公道,严以律己,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恪守初心,如孺子牛般勤勤恳恳,是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在他任院长期间,曾有几个亲戚来找他要求帮助在医院安排个工作或做临时工,顾毓麟一一拒绝,并耐心地教育他们回家安心做事,至今他没有安排一个亲属在医院工作。1953年-1966年,两袖清风的顾毓麟年年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十年动乱,江西省儿童医院被诬蔑为“修正主义的温床”,作为院长,顾毓麟首先受到冲击,被打成“黑劳模”进了“牛棚”。他多年潜心研究的科研资料也被付之一炬,为此,他心如刀绞,一向刚强的他也不禁潸然泪下。但是他并没有为此消沉,抱着对党对组织的坚定信念,没有放弃一个医生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一方面他仍以其精湛的医术为患儿治病,另一方面则继续坚持对儿童健康的研究。当他的问题得以平反后,将补回的工资全部交纳了党费,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赤诚之心。


儿保网遍地开花  医教研硕果累累


1976年顾毓鳞又率先领导开展了“三年儿童死亡回顾性调查分析”,发现江西省儿童死因分类排位依次是:新生儿死亡、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意外事故、消化系统疾病、营养缺乏等,揭示了全省儿童死亡基本规律和特点,为今后开展儿保工作,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这项回顾性调查报告的发表再一次轰动了全国医疗学术界,中国医学科学院将此列为全国儿保科研课题。1977年在全国12个省市开展此类调查,顾毓麟又一次推动了全国儿童保健工作的发展。1977年-1980年,卫生部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研所借鉴小兰村经验,在19个省、市农村搞儿保工作试点,年已花甲的他,在历次学术会议上呼吁要重视儿保工作,其赤诚执着之心,令与会者由衷地敬佩和感动。今天,全国儿童保健网已经建立,为中国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全国儿保工作的先驱者和倡导者之一,人民没有忘记他,1980年-1983年他评为省、市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并荣幸地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的第十次、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获全国儿童少年工作者先进表彰大会奖,1985年获卫生部从事妇幼保健工作30周年荣誉证书。而直接受益的小兰村民更是深深铭记在心,1987年,顾毓鳞住院开刀,小兰村党支部书记带着乡亲们的问候和祝愿前来看望,令70多岁的老人很是感动。


顾毓麟教授先后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农村儿童保健组织试点研究》《儿童死亡之回顾调查》等论文,得到了卫生部的肯定,研究成果向全国推广;撰写专著两部;与人合著《儿童血吸虫病短程锑剂疗法》;主编与参编《儿童保健大全》《儿科学》《婴幼儿早期教育》等著作与教科书,这一切都饱含着他50多年的辛勤耕耘,他为儿科医生培养与儿童生命健康竭尽心力,做出了巨大贡献。顾毓麟教授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医师、医学教育家、学者,他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儿童殷殷切切的关怀,深受同行和同事们的敬仰和爱戴。他在学术上的造诣也得到了医学界的肯定,他的为人处世更是深得社会各界的赞誉与推崇。


漫漫从医路,拳拳赤子心。顾毓麟同志用其一生守护着赣鄱大地万千百姓生命健康,用行动践行了“医者仁心”,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峥嵘岁月七十载,薪火相传铸辉煌。1955年,江西省儿童医院建于英雄城南昌。


70年来,医院始终传承着红色基因,赓续奋斗精神,创造了一部又一部探索史、奋斗史和发展史。70年来,医院优秀学科持续发展,创新学科不断涌现,多中心、多学科协同发展,新技术、新项目跨越式发展。70年来,医院由建院初期单个院区扩展为一院两区同质化发展,临床科室由12个发展为56个,床位数由120张发展为1600张,在院职工也由156名发展为1821名。


医院的成长离不开几代“儿院人”不懈努力、薪火相传,他们始终秉承“仁爱、务实、求精、创新”的院训,坚守“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栉风沐雨,奋发图强。


他们是儿院精神的继承者与传播人。


统 筹:健康宣教科


返回顶部

咨询服务电话(TEL)  8:00~18:00

0791- 86802382
0791- 8680412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