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新闻中心

媒体聚集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集

【江西日报】为患儿忙碌是她戒不掉的习惯

发布时间:2015-01-07来源:江西省儿童医院

  陈强,名如男性,但却是我省一名儿科女大夫;技如其名,她的学术水平、业务能力、服务口碑都是公认的响当当。而“响当当”的声誉,源自于她对病患儿童30多年的眷顾和忘我的奉献。
     疫情肆虐,她一定在
     2008年,广州中山医学院医学系83届毕业25周年庆典,曾允诺一定会如约出现的陈强缺席了,同学们诧异:“一诺千金的她怎么了?”原来,作为省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诊疗专家组组长的她,在临上车前接到省卫生厅电话:我省发现因服用含超量三聚氰胺的奶粉,出现了泌尿系统结石的婴幼儿患者,请速来商榷救治方案。没有犹豫、忘了退票,她立即赶到省厅。留给广州同学的一句“去不了了”, 同学们由衷赞叹,25年了,这位女同学那颗执着的心依旧没有变。
  因为工作让陈强如此“错过”的事情还有很多。2003年,正在攻读在职研究生的她最终放弃了继续获取学位,“那年非典,我是省里专家组的副组长,无论何时,只要发现不明原因肺炎就要会诊,再加上还有日常繁忙的工作,实在是没法挤出整块的时间学习”。
     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13年的H7N9禽流感、近几年高发的手足口病……每次出现大的疫情,必定会有陈强忙碌的身影。她是省甲型流感临床专家组副组长,主持并成功救治了我省首例儿童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人,主持儿科危急重症的抢救万余次。
     心系病患,她太投入
    “做你的女儿,还不如做你的病人。”这是陈强女儿曾经对她说的一句话。看过她工作时的状态,就能理解这是为什么:只要见到病人,她便可以把包括自己在内的其他所有人都忽略不计。
     在诊室,记者真羡慕她的病人。在门诊,半个小时过去,夹在众多病人中间的记者,愣是没被她看上一眼,她只和记者匆匆说了一句,“我在看病,没法接待您哦!”。而病孩们可是“贵宾级”待遇,吃什么药、打什么针,还要注意哪些事项,她对家长细心叮嘱、耐心回答,对患儿轻声安抚,有时还拿出“棒棒糖”逗哄哭闹的患儿。
     读小学的女儿,在学校又吐又拉,哭着给她电话,正在上门诊的她只丢下一句“自己坐公交车来医院找我”;丈夫腰伤卧床不起,她无法常侍床旁;母亲生病,她只能先让其他家人陪同就医。2009年,她顾不上身患癌症的父亲,前往萍乡驻守抢救我省首例儿童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人,父亲开刀她没在身边、病危时她没能及时赶到,仅有的一次——是在上班时间应约去医院商讨父亲的抢救方案,刚赶到医院,又被紧急通知去本市另一家医院会诊“甲流”。
  她并非真的不食人间烟火,提起这些事,她的眼眶分明也会泛红,但总有一个理由让无法分身的她做出选择,“父母、前辈总是说:做人做事,要先人后己。”
     像只陀螺,她习惯了
     清晨7点多来到医院,开始一天连轴转的繁忙,晚饭后,她又得对着电脑继续忙碌:探索学术前沿做科研、指导研究生搞教学、审编医学论文兴学术,……“我觉得我就像一只停不下来的陀螺。”陈强这样形容自己。
     的确,她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让她无法放松要求。“现在学儿科的研究生本来就不多,更应该好好培养”、“我是6家杂志的编委,审稿时能多了解别人学术文章里的创新理念,这样自己也有提升”,说话的时候,她正在办公电脑前准备做每天必做的“作业”:她是手足口病省临床专家组组长,每天主动统计医院手足口病人的数据,“如果病人有突然增加,就能及时上报,通知省里让各地做好应对。”
    “做完一件事,换一项工作内容继续干,也算是休息了。”陈强这样诠释自己对休息的定义。经常有人问她,“为什么一定要让自己那么累”,她也总是说三个字“习惯了”。谁都知道,习惯从来就不是天生的,陈强的习惯,是因为热爱,31年的热爱,所以才离不开。
   

陈强:省儿童医院副院长,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一级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省儿科学会主任委员。我省首位当选中华儿科学会常委,我省唯一的“宋庆龄儿科医学奖”获得者。组建了我省首个儿科呼吸内科病房、儿童哮喘协作组、儿科呼吸学组。

本报记者 许卓 通讯员 傅瑞安
摘自2015年1月6日《江西日报》

 

(编辑:admin)
返回顶部

咨询服务电话(TEL)  8:00~18:00

0791- 86802382
0791- 8680412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