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党群建设

职工园地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党群建设 > 职工园地

【儿院说·老专家访谈侧记】岁月无声 光影留痕

发布时间:2021-09-29来源:本站原创

因借调至编写院史的缘故,有幸从一些书籍、档案和各种资料中,了解到不少我院建院之初的故事,也因此知晓了很多老专家、老前辈们的名字。这次联合宣传科、凤凰网一起,邀请了七位建院、建科元老到新院参观并接受访谈,实感荣幸之至。

约了八点十五分从老院出发,在住院三部门口集合。最先到的是肖庆昌主任。今年整整80岁的他身体硬朗,健步而来,似年轻人那般充满活力。随后郑毓珊主任也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集合点,郑主任已经88岁,家人有些不放心,吩咐她等下返回时要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家里,及时过来接。饶兆英主任、罗晓黎主任也是自己走来集合点的。方正主任眼睛有些不方便,肾内科派了名护士陪同。年纪最大的是98岁高龄的包同敏主任,孙庆宁主任亲自去他家把他接过来的。徐本源院长也在八点十分赶到。老一辈人时间观念很强,都提前到来。

一路上,大家都有说不完的话语。有几位主任还没有到过红谷滩新院,这次正好有机会去参观一下,看看我们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儿院新院区。也在不经意间,聊起了一些儿院往事。我在一旁静静听着,对早年儿院人的工作和生活也有了一些了解,许多东西是文字档案之中很难体会到的,真真正正坐到老人家们旁边,这才对他们的的性格、喜好等越发熟络。

这批老专家,年纪最小的79岁,最大的有98岁高龄,他们的故事都会出现在即将编写完成的《院史·人物志》中。而这次采访,更将充实我们的资料。文字与影像,这是目前我们能为他们留下的。而他们给儿院留下的,是奋斗一生的无私奉献,是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是德术双馨的学习榜样,是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有太多的东西,在无声的岁月中,需要有人去记录,去传承,去发扬。

到达红谷滩新院门口,给每位老专家都拍了一张照片。阳光下,崭新的“江西省儿童医院”几个大字熠熠生辉,折射在老人们满是笑容的脸上,显得格外温馨和谐,似乎在对他们亲切地说到“欢迎回家!欢迎来到红谷滩儿院新家!”。

门诊部主任熊淑娇担当了本次新院参观的向导。宽敞的门诊大厅,全新的智能化设备,舒适的就诊环境,让老专家们颇为感慨,伸出大拇指为新院点赞。第一处参观的地方是二楼的整形美容科门诊,作为科室创始人的肖庆昌主任,更是十分喜悦。上次新院整形美容科开科时他已来参与过剪彩,这次还不等人带路,自己就快步地第一个走在前面,像是个孩子欢快地带人进入家门参观一般。鲜花和绿植,把整形美容科装扮得美丽而温馨,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身心都能更好地放松,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新院的建设,赢得了老专家们的纷纷赞许。作为主人翁的肖庆昌主任,越发高兴,在两处写有“整形美容科”的指示牌下,又微笑着拍下了不少照片。

随后参观了五楼的口腔科、中医科等地方。值班医生看到老一辈的到来,更是激动得很,工作起来更加干劲十足。在工作间隙,赶紧抽身来与老专家们交谈一番,也不忘合影留念。新老一辈的握手,传递着温暖,传递着祝福,也传递着医者之间的继承与发扬。

在新院急诊科一间空置的房间内,我们进行了正式的访谈。访谈主要是由凤凰网江西频道对老专家们进行采访和拍摄。第一位接受采访的是建院元老、儿保科创始人包同敏主任。包同敏主任98岁高龄,为人和蔼可亲,医院不少人亲切地称他为“包老爷子”、“包老”。这是位对于工作非常认真的老爷子,当年就是凭着这股子认真劲,参与我省儿保工作的开拓和探索,也藉此将“小兰经验”带到了全国,被《健康报》写评论赞誉到“这一步走对了!”接受采访前,认真的包老找到孙庆宁主任,对采访提纲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做了详细的回答。孙庆宁主任说到:“老爷子放心,就当平时聊天一样,话到了哪就说哪,不用按一个个问题的顺序详尽回答”,这才安了老爷子的心,采访进行得很顺利。包老的认真精神,在我看来,既可亲可敬,又有些可爱。

按照年龄顺序,凤凰网江西频道接下来一一对老专家们做了访谈。郑毓珊主任、方正主任、徐本源院长、罗晓黎主任、肖庆昌主任、饶兆英主任依次做了采访。这部分主要由凤凰网的记者和摄像师完成。为了更好的收音效果,我们就没有在采访间过多打扰。

在休息等候间,宣传科刘伟华提议,我们这边也可以做些采访,多留存些影像。大家欣然应许。院感科的陈思思、院史编写组的孙庆宁主任和我轮流客串了一下采访记者,对老专家们进行了二度采访。由于只是自己单位留些资料,也不列提纲,就轻松地拉拉家常,听听老人们讲讲当年医院的故事,讲讲咱儿院的家史家事。老一辈的故事,确实值得我们去记住和学习。记得采访肖庆昌主任时,他曾说到,“我从高中起就立志学医,想学外科。为了练就一双灵巧的双手,从那时候起就学习织毛衣、绣花。毕业后分配在儿童医院,因为一些原因先干了三年内科,后面有机会进入外科。院长问道:你还想干外科吗?我说:想,做梦都想,有内科基础也能更好从事外科。这一干就是一辈子。后来有机会接整形外科,那时没有教材,偶然遇见一名进修医生从上海带来的一本教材,进修医生自己也要看,只答应晚上他睡觉后可以借,到第二天早上八点钟必须还。就这样借书抄书,花了半年看完这本书,书已被完完整整抄了一遍。同学魏圣明说,‘你是男人的脾气女人的手,确实很适合整形外科’。”创建整形外科以后,肖主任还时常做这些针线活来锻炼双手的灵活度。肖主任是个很Man的男人,曾留着胡子,同辈人给他取个外号叫“肖胡子”,可他双手的灵巧度,却是很多女性同胞都不比上的。孙庆宁主任说,她有次参加模特比赛帽子上的配饰,还是肖庆昌主任帮忙设计和编织的呢。

采访徐本源院长时,我客串当采访记者。当问到他那项获得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的发明时,他讲了一个故事。内容大致如此:60年代,他去上海新华医院进修小儿外科,期满时,带教老师问他要不要再学习半年的成人外科。当时新华医院的成人外科比小儿外科更有名气。同期三名学员都准备回各自单位,他却同意留下来继续学习。后来确实也用上了,“文革”下放到乡间时,当地老百姓生活条件落后,很多疾病没钱到医疗条件更好的省城南昌救治。身为医者,他关心百姓疾苦,义无反顾承担了当地从老至幼各种人群的手术治疗。后来创新性地将妇科治疗的办法运用到了儿童,发明了“小儿后天性肛前瘘直肠内修补术”,至今仍是国内外肛前瘘手术的最佳方式。谈到医院管理,他说,一是要培养人才,二是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对年轻人,他想说的是,要加强学习,精进医术,才能不辱使命。

我们这边采访进行得也比较顺利,因为“非专业”、“非官方”,反倒是很轻松地聊着。郑毓珊主任谈了谈当年外科建科时的情况,以及当年的一些疾病,如蛔虫性胆囊炎、白喉等,现在生活条件不一样了,疾病谱改变很大,外科技术也越来越精良。饶兆英主任讲了讲基因诊断、染色体检查等新技术的逐步引入和不断研究,为我省儿童遗传疾病的诊治为儿童带来福音。方正主任讲述了肾内科的发展、教学、人才培养等,为了肾内专业发展,她放弃了去美国、加拿大进修儿科急救而后转专业的机会。罗晓黎主任则说了说我院医院感染工作的发展脉络,从医院感染委员会到现在的医院感染控制-公共卫生科,并且成立了江西省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对于新冠疫情的防治,罗晓黎主任说,要充分做好院感工作,思想和行动上一起筑牢防疫之墙。

一上午的采访很快结束了,却是意犹未尽。像是穿越了时空之门,在听闻老人们的讲述之后,回到了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光影在每一帧历史画面中定格,或回到了1955年儿院建院之初的几栋平房,或停留在了某个深夜津津有味地抄着好不容易借来的教科书的医生宿舍,或见到了那时正在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的手术台,或遇见了当年正带着年轻医生查房的科室主任.......种种画面,充满着年代感,又是那么似曾相识,这一切,我们每天都在做着,在传承着。不断壮大的医疗队伍,让视角更加广阔。不断发展的医疗技术,让画面更加清晰。不断改善的医疗环境,让“医者”二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越来越重。

历史的波涛滚滚向前,儿院前行之路更加宽广。老一辈们用辛勤和汗水为我们铺就了道路,我们更要把这条路筑牢、加固、拓宽、走好。阔步前行,开拓进取,攀登医学之高峰,共建一流之医院,服务百姓,实现医者之价值!  


药学部  易鹏飞


返回顶部

咨询服务电话(TEL)  8:00~18:00

0791- 86802382
0791- 86804127

关闭